此次全國農產品深加工典型企業宣傳推廣活動中,地方政府部門、行業組織、企業代表交流探討了農產品加工領域的好經驗、好做法。企業代表分享了聯農帶農創新合作機制、風險保障機制,探討了通過構建技術創新體系,破解農產品精深加工難題,將農產品原料“吃干榨凈”的研發思路,講述農產品深加工背后的故事。行業組織介紹了如何搭建行業交流平臺,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和資源整合優勢,以企業為創新主體,加快拓展農產品生產的寬度。地方政府部門分享了如何立足當地優勢特色資源,繪制產業發展藍圖,因地制宜培育新產業,推動園區發展,加快推動農產品加工產業高質量發展。
典型企業代表:
益海嘉里集團高級經理李平:創新循環經濟模式,讓每一粒水稻物盡其用
大米加工、米糠榨油、稻殼發電、稻殼灰制取白炭黑……一粒水稻可以生產出幾十種產品,延伸了水稻產業鏈,提升了價值鏈,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益海嘉里對水稻循環經濟模式的創新實踐,讓每一粒水稻物盡其用,化身綠色新能源、新油源。
種植方面,以訂單為紐帶,引導農民種植優質水稻品種,在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的同時,向農民高價收購水稻。企業獲得了優質原料,農民實現穩定增收,水稻供給側和需求側實現了精準的對接,鄉村振興也有了更堅實的產業基礎。
加工方面,深入落實藏糧于技、藏糧于地,創新研發“六步鮮米精控技術”,全過程保障稻米的新鮮品質,不僅節糧減損,還讓消費者能“天天吃鮮米”。該項技術榮獲中國糧油學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提升了中國大米的競爭力。
米糠利用方面,探索建立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稻米油產業體系,如果推廣到全行業,從理論上來講,可以年產稻米油230多萬噸,在不與糧爭地的情況下把我國油脂自給率提高5%。在此基礎上,利用副產品提取一系列高價值的衍生品,可廣泛應用于食品、醫藥等行業。例如,從稻米油中提煉的米糠蠟,可以替代進口的蒙旦蠟和棕櫚蠟,滿足多個行業的高端需求。
稻殼利用方面,通過專用鍋爐,可以用1噸稻殼發電600度。如果推廣到全行業,每年可以發電240億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000萬噸,不但可以實現很好的經濟效益,而且可以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稻殼灰用來生產高品質的白炭黑,可以在輪胎等行業實現跨界應用。
金沙河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侯田平:優勢資源互補,多元合作共贏
2012年,金沙河集團成立了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經過10年發展,農作物種植面積已從最初的3766畝擴展到近3萬畝,年產糧食3.6萬噸,培育出高素質職業農民120余名。
作為華北地區規模化糧食種植的專業合作社,金沙河合作社不斷探索新路,在實踐中創質增效。一方面,創新推行股權聯盟模式。合作社以“貨幣”入股,作為家庭農場主的高素質農民以“技術”入股,股權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在利益分配上,高素質農民以種植地塊面積為核算單位,攤股入畝,按比例進行利潤分配。采用“固定地租+二次分紅”,保障股權農戶利益。除去股權農戶固定地租后所得的利潤由高素質農民、公司、股權農戶按照5∶3∶2進行分配,充分保障農民利益。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完善風險保障機制。在區財政統一為農作物繳納農業保險、合作社自行購買商業保險的雙重保障基礎上,合作社再從分紅中拿出一部分建立“風險保障金”。資本、技術、土地三種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實現合作共贏發展。
金沙河合作社卓有成效的探索,有效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益,助推產業發展,實現民富村強。一是股權農戶實現增收致富。股權農戶在畝均收益不低于每年1000元的基礎上,利用空余時間從事副業,年均增收2萬余元。每年通過保底分紅,畝均較普通農戶增收70余元。二是新型農民持續增收。合作社每畝種植利潤(扣除土地租金后)平均為660元,新型農民年畝均分紅330元左右,年收入10萬元左右,最高達到30萬元。三是集體收入穩步增長。基層黨支部(村委會)為合作社土地流轉提供綜合性服務,合作社支付村集體每年每畝50元的服務費,帶動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四是企業利益得到保障。合作社為企業提供優質原糧,大幅提升了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助推三產融合發展。
陜西為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強:破解深加工工藝難題,把花椒“吃干榨凈”
花椒是我國重要的食用香辛料,種植資源豐富,目前我國鮮花椒產量超過1000萬噸。為康生物圍繞一顆小花椒做文章,發展花椒全產業鏈,年加工利用花椒約3000噸,年銷售收入達3億元;花椒籽約3萬噸,年銷售收入達2.5億元,極大地促進了地域經濟發展。
同時,公司在加工技術上不斷創新,在加工模式上不斷探索。在加工模式上,公司在國內各大花椒主產區實行“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供應鏈模式,通過與基地、合作社合作,定向收購原料,保證了企業原料采購渠道的穩定性,同時增加了農民收入。這種定向采購模式,帶動了全國主產區約3000戶農戶種植花椒,實現二產帶動一產。
在花椒精深加工方面,公司圍繞將花椒“吃干榨凈”的研發思路,與院校合作破解花椒籽精深加工工藝難題,并啟動建設花椒籽精深加工全產業鏈項目。花椒籽油及副產品綜合利用項目總投資2.2億元,主要利用花椒籽豐富的油脂、粗纖維和蛋白肽資源,研發生產花椒籽仁油、皮油、花椒籽殼、花椒籽仁粕、花椒籽蛋白肽等產品,年加工量可達3萬噸。相關產品已廣泛應用于飼料、日化及食品等領域。
通過對花椒加工、設備工藝技術的持續創新和應用,不僅讓花椒這一中國特色香辛料的風味得到全方位呈現,而且有效解決了花椒副產物浪費問題,將花椒副產物“變廢為寶”,例如花椒籽粕可部分替代大豆粕,有利于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作為花椒深加工產業鏈的鏈主企業,公司將繼續通過技術創新,將花椒產業鏈向高新技術領域延伸。同時,積極創建省級香辛料研發平臺,進一步加快花椒產業科技成果轉化,為花椒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浙江天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程勇:深耕農林資源,助力農業轉型升級
我國植物源農副產品及其加工副產物數量巨大,每年加工產生的廢棄物量高達5.8億噸,但卻面臨高值化綜合利用嚴重不足的困境。近年來,天草生物在農林資源方面通過技術投入,產學研合作探索出一條高效綜合利用的新路徑。
農林產品及其加工副產物主要可分為可食用部分和不可食用部分,目前植物提取以及精深加工更多關注的是不可食用部分,即傳統意義上的廢棄部分。這些資源不與糧爭地,卻富含多種功能成分,如果加以開發利用,可以產生更大經濟效益。
舉例來說,對茶資源的高效綜合開發,公司主要從物理途徑和植物化學途徑兩個維度進行。物理途徑主要涉及茶葉原料的粗制加工,開發袋泡茶、茶粉、抹茶等產品;植物化學途徑主要是通過提取、過濾、分離及純化等工藝將其中的各類成分開發成可用于不同行業的標準產品,如速溶茶、茶多酚、茶氨酸、茶黃素及茶多糖等。另外,其中的揮發性成分成為天然香料,富含COD(化學需氧量)的廢水成為茶園的液體肥料,富含纖維素、半纖維素的茶渣作為飼料、高性能材料或者生物質能源,實現茶原料的“吃干榨凈”,有效提高茶葉資源的附加值。
通過公司的“零碳”綜合利用模式,既能解決植物廢渣的排放問題,也能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在實踐操作中,首先對富營養的植物提取廢水進行處理,主要采用膜法或者MVR(蒸汽機械再壓縮技術)等節能技術對其進行濃縮或者回收,開發成液態肥料,在減少廢水排放的同時,也產生了經濟效益。
下一步,公司將繼續以科技持續賦能農產品精深加工,讓農林資源的高效綜合利用技術更加成熟,成果推廣更加廣泛。
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任中榕:建設現代農業高地,打造立體生態產業
白酒行業具有天然的一二三產業聯動優勢。瀘州老窖致力于打造“龍頭企業帶動型”高粱產業路徑,實施“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將傳統的單一個體種植方式逐漸轉化為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的立體生態產業,實現了經營模式標準化、高粱種植規模化、管理模式專業化。
一是經營模式標準化。采用訂單農業方式,建立保護價回收機制,與專業合作社簽訂種植協議,高質量推進有機高粱基地建設。二是高粱種植規模化。在發展過程中,公司打破傳統零散和單一的高粱種植模式,將瀘州市四縣三區零散的土地整理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的高標準高粱種植基地,并輻射帶動川南地區種植高粱100多萬畝,助力產業發展。三是管理模式專業化。成立專門公司,直接對有機高粱基地建設和生產實施“扁平化”管理,在品種培育、栽培技術、試驗推廣等環節縱向打通,在基礎管理、質量認證、高粱收購等方面橫向整合,為高標準種植基地建設提質增效。
瀘州老窖緊緊圍繞“建設區域都市現代農業高地”的發展要求,發揮龍頭企業和白酒產區帶動優勢,構建起健康、綠色的產業融合生態,助力鄉村振興。在第一產業方面,堅持有機純糧固態釀造,打造了百萬畝的川南糯紅高粱基地,帶動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在第二產業方面,圍繞做強白酒配套產業做文章,建成以白酒制造為主導的全產業鏈園區;在第三產業方面,依托地域特色推進酒旅融合項目,其中“高粱紅了”項目,將旅游帶進鄉村田野、高粱基地,為鄉村振興增添新氣象。下一步,瀘州老窖將繼續探索農產品深加工優勢產業的先進做法,為鄉村振興和地方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河北承德露露股份有限公司品牌運營中心主管趙玉琦:用足用好山杏野生資源,助力農民增產增收
作為植物蛋白飲料生產企業,承德露露主要經營原味和無糖杏仁露等系列植物蛋白飲料,所用原料主要為脫苦野山杏仁。
野山杏在我國分布區域廣闊,遍布全國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集中分布在內蒙古東南部地區、遼西地區和冀北地區。承德露露多年來不斷探索,對河北、內蒙古、遼寧、甘肅、陜西、新疆等多地的野山杏仁的營養成分進行全方位測定,精選出蛋白質和脂肪含量配比適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野山杏仁。
公司還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雙方就山杏資源分布及苦杏仁脫苦技術等相關問題,以及山杏晚霜危害、產量低而不穩、苦杏仁脫苦污染環境等問題,共同建立了山杏種質資源圃并研發杏仁脫苦技術。公司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作的項目,在優選杏種、豐產栽培、杏仁精深加工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如培育的山甜1號、山苦2號,杏樹產量高易成活,花期延后,解決了部分地區“倒春寒”導致的杏樹絕收問題,有效解決了山杏產業提質增效的技術瓶頸。
此外,公司在河北承德和陜北榆林兩地建設仁用杏豐產栽培示范基地。通過建設該項目,總結出仁用杏豐產栽培技術規范,為仁用杏基地提供產業技術培訓服務,為農民增產增收提供了技術支持。
大連棒棰島海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吳巖強:完善不同利益聯結方式,構建產業融合體系
大連棒棰島海產通過實施“公司+原種場+養殖戶”的戰略發展模式,構建起了苗種供應、分散養殖、集中收購的產業融合體系,形成了集刺參原種保護、苗種繁育、底播增殖、精深加工、科研開發和市場營銷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在與養殖戶的利益聯結方式上,公司主要采取協議合作與訂單采購兩種模式。協議合作是指公司與養殖戶簽訂刺參增養殖合作協議,向養殖戶提供原種場培育的優質刺參苗種,并對養殖過程跟蹤管理,在病害防治、健康養殖等方面給予技術支持。養殖戶將海參養至成品規格后,公司按市場價格全部回收。公司通過完善不同的利益聯結方式,為養殖戶自主經營提供了靈活選項,既調動了養殖戶的生產積極性,也保證了公司穩定可靠的貨源供應。截至去年底,公司通過上述運作模式,帶動養殖戶4200多戶,范圍輻射遼寧、河北、山東等地,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目前,公司育苗養殖基地占地8萬多平方米,建有漁業科研碼頭1座,自有海域1.5萬畝。經多年保護,原種保護核心區刺參種群數量由建場初期的25萬頭增至100多萬頭,為我國刺參良種研發和產業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海參加工基地占地2萬多平方米,通過設備引進和技術改造,形成了年加工鮮活海參3000萬斤的生產能力。
為了滿足消費群體對海參類產品既追求營養高效又注重食用便捷的消費需求,公司與產學研聯盟科研機構通力合作,攻關海參營養減損加工關鍵技術,開發了“鮮蒸遼參”新產品;為解決干海參發制繁瑣、烹飪復雜等難題,公司高標準建設了海參預制菜生產中央廚房,引進專業廚師團隊,開發出佛跳墻、全家福、小米遼參等家宴類預制菜產品。
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趙小軍:加大生物技術應用,打造“農田到農田”的綠色產業
被稱為產業加工“燙手山芋”的糖蜜,是甘蔗、甜菜等農產品加工制糖后所形成的副產物,約占酵母生產所需營養物總量的95%。我國糖蜜年產量約為330萬噸,其中,甘蔗糖蜜年產量約為290萬噸,甜菜糖蜜年產量約40萬噸。安琪酵母與甘蔗、甜菜產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不斷利用科技加大對糖蜜原料的深度利用,在穩定產業鏈的同時,也讓農民持續受益。
公司與廣西、云南等甘蔗產區的制糖原料企業、種植單位等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穩定產業鏈持續收益。公司每年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實現甜菜種植10萬畝以上,收購甜菜超25萬噸,帶動2000多戶農戶致富。
由于酵母產能居國內第一位,安琪也是國內最大的糖蜜采購商,有力提升了甘蔗、甜菜等農產品附加值;同時,公司正在加大水解糖的應用比例,使玉米、薯類、小麥、大米等農產品得到高值化利用。
2017年以來,安琪開展甜菜種植培訓涉及農民達萬人次以上,同時依托科技,明顯提升了甜菜的平均畝產。
公司全面推廣節能設備、節能技術和余熱余壓回收,降低工廠各用能設備能源消耗。公司使用磁懸浮風機或磁懸浮
冷水機組,開展鍋爐自動化改造,實行熱能回收、能源梯級利用、提高用能設施能效。去年,公司完成節能減碳技改項目28個,減排二氧化碳1.97萬噸。
公司大力開發和使用清潔能源,推進傳統化石燃料替代。公司各工廠廢水處理車間利用厭氧菌處理發酵有機廢水產生沼氣,回用于沼氣鍋爐生產蒸汽。去年減少蒸汽采購8.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7萬噸。
經過多年不斷創新實踐,公司形成了“原料來自農產品加工、主產品端上餐桌、衍生產品又為農業服務”的循環經濟產業鏈。自2003年以來,安琪有機肥系列產品累計投放超400萬噸。
重慶市涪陵榨菜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劉德君:構建技術創新體系,走工業化智能化之路
涪陵榨菜因“鮮、香、嫩、脆”的特點而備受消費者青睞,離不開重慶市涪陵榨菜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對原料品種、原料種植和加工工藝的不斷培育和優化。
創建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公司和重慶市渝東南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組成重慶市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榨菜)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團隊,團隊培育的專用優質原料品種,奠定了涪陵榨菜品質基礎,團隊培育出“涪榨1號”“永安小葉”等作物品種,產出的青菜頭皮薄、筋少、肉嫩。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不再簡單滿足于吃飽吃好,更要吃得健康舒心,這也給榨菜產業發展帶來了一條新路徑:涪陵榨菜在行業內率先實現了榨菜品類減鹽升級——推出減鹽超30%的烏江榨菜“輕鹽”產品。
構建穩固的產業化經營機制。烏江榨菜有20萬畝優質原料基地,采取訂單農業,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為主要模式,風險利益共擔共享的產業化經營機制,與基地榨菜專業合作社、大戶緊密聯系,構建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實現聯股聯業、聯股聯責、聯股聯心,帶領涪陵及周邊地區50萬菜農增收致富,并形成榨菜產業集聚區,帶動上下游產業共同發展。集團還聘請種植技術專家到基地、合作社指導農民種植,將選育榨菜作物新品種種植新技術傳授給基地農民。
涪陵榨菜從地方特產逐漸走向海外,離不開工業化、智能化的深加工之路。2000年,烏江榨菜開啟了工業化之路,采用現代食品工程新技術、新設備改造傳統醬腌菜產業,通過實施“機器換人”行動,改技術、改工藝、改設備,實現了從榨菜起池到產品包裝實現了機械化、自動化。2020年建成行業首條數字化車間,以數字化推動產業智能化。今年投資開工建設集智能制造工藝、大數據高效管理、和諧生態環境于一體的榨菜智能制造基地,以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為引領,推動涪陵榨菜產業轉型升級。
歡樂家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知識產權經理郭麗蓉:注重農產品深加工,帶動配套產業發展
歡樂家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合作社+公司”的訂單農業方式,每年生產使用各種水果原料5萬余噸。從原料采收到工廠加工完成控制在36小時內,減少耗損和保證新鮮。同時,公司注重農產品深加工,有效解決當地勞動力就業,帶動當地儲藏、包裝、運輸等配套產業發展。
歡樂家食品自2001年創立以來,一直致力于水果罐頭、植物蛋白飲料、果汁飲料、乳酸菌飲料等食品飲料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成長為產、供、銷一體的綜合性企業,銷售產品遍布全國31個省份。公司目前擁有山東歡樂家食品有限公司、湖北歡樂家食品有限公司、武漢歡樂家食品有限公司、湛江歡樂家實業有限公司四大生產基地,深圳市眾興利華供應鏈有限公司、深圳市歡樂家投資有限公司等多家子公司。公司在產品開發上精益求精,以椰子汁為例,選用東南亞新鮮椰子并在原產地榨汁,采集的椰子光照時間長,椰肉香甜厚實。
行業組織:
中國罐頭工業協會理事長劉有千:拓寬加工領域,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鏈
罐頭產業連接農業和工業,是促進一二三產聯動發展的帶動性產業,在拓展農產品生產寬度和長度,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生產方式轉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多年來,中國罐頭工業協會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和資源整合優勢,以企業為創新主體,推動“產學研用市政”相結合,有效整合各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產業鏈相關企業、市場和政府資源,推動建立了各層級的創新中心以加強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引進、推廣,加快了農產品深加工技術成果的有效轉化,推動并提高了農產品深加工技術裝備水平,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罐頭工業農產品深加工技術創新機制。初步估算,“十三五”期間,全產業鏈帶動農村人口就近就地就業1500余萬人,全產業實現農民增收約3000億元。
中國罐頭工業協會還在全行業開展了“罐頭行業品牌打造三年專項行動”。專項行動開展兩年來,消費者對罐頭食品有了較為正確的認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罐頭消費,促進了企業經濟效益的增長。今年1—8月份,罐頭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營業收入745.46億元,同比增長3.51%,累計實現利潤總額34.9億元,同比增長4.38%。
多年來,中國罐頭工業協會協助培育了福建漳州“中國罐頭之都”、山東平邑“中國水果罐頭之都”、四川遂寧“中國肉類罐頭之都”等產業集群,努力將產業鏈價值鏈相關企事業單位等機構形成一個動態聯盟,使產、學、研,種養、加工、貿易等產業鏈上中下游形成利益的緊密聯結。
下一步,中國罐頭工業協會將在全行業繼續深入推進“罐頭行業品牌打造三年專項行動”,整合品牌資源,提高品牌價值,不斷挖掘農產品精深加工文化價值,全方位立體式開展罐頭食品行業科普工作,進一步促進行業內外循環的協調發展。
中國飲料工業協會理事長張金澤:深挖農產品特色資源,搭建行業交流平臺
近年來,飲料行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去年,我國飲料產量1.83億噸,飲料行業營業收入5192.74億元;飲料行業規上企業數1736家。中國飲料工業協會積極發揮行業引領作用,努力開展系列工作,助力飲料企業落實農產品深加工工作。
在標準建設方面,針對以農產品為加工原料的飲料產品,飲料行業建立了系列標準,做好產業服務工作,提升農產品的利用價值;組織專家解讀標準,為農產品深加工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如2020年,組織專家在行業會議上宣貫《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指導原料生產企業和飲料生產企業合理使用農藥,從源頭保障農產品的安全性。此外,協會還組織制定《中國飲料行業實踐社會責任優秀企業評價通則》團體標準,編寫《中國飲料行業可持續發展報告》,鼓勵企業扶貧,到邊遠地區建立原料基地和生產基地,促進當地經濟增長。
在產品研發上,協會倡導營養多元、飲料要成為營養素良好載體的發展理念,為健康中國建設服務,以果蔬、茶、咖啡、植物、植物蛋白等為原料的飲料產品得到更好的開發和發展。協會積極組織專家、企業深入全國各地的農產品種植和加工地進行調研,做好供需對接。如組織果蔬汁飲料行業專家前往安徽碭山縣對當地的水果種植和加工情況進行考察調研,并圍繞如何加快安徽碭山酥梨進行產業轉化和升級進行了座談;組織前往江西贛州柑橘產區進行調研,探討贛州的橙子產業深加工和下一步發展方向等。近年來,協會積極搭建行業交流平臺,舉辦中國果蔬汁產業峰會、中國茶咖啡植物飲料發展研討會、中國蛋白飲料發展研討會等行業會議,邀請專家研究探討產業發展方向、新產品開發、標準法規等。下一步,協會將繼續推進飲料企業在農產品深加工上發力,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地方工信部門:
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副廳長馮錦花:打造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開啟產業集聚發展態勢
為推進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四川省抓機制建設引領統籌謀劃,抓園區發展促進產業集聚,抓企業培育夯實發展基礎,抓項目建設積蓄發展動能,抓融合發展提升整體實力,抓食品安全守住發展紅線,取得了良好成效。2021年,四川省農產品加工業實現營業收入1.1萬億元、增長9%,實現利潤總額1200億元、增長20%,產業規模位居全國前列。其中,農產品精深加工、優質白酒、精制川茶3個特色產業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804.0億元、3451.4億元、245.8億元,分別增長7.4%、14.0%、5.1%。
近年來,四川省高度重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相繼出臺了《大力推動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的意見》《推動四川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措施,打造了30個省級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產業開啟集聚發展態勢。同時,開展“百億強企”“千億跨越”大企業大集團提升行動,引導農產品加工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深入開展制造業招商引資“百日攻堅”行動,引進267個農產品加工產業重點項目,不斷夯實發展基礎。在融合發展方面,制定農產品精深加工、優質白酒等產業技術攻關路線圖,在預制菜、特色調味品、精制川茶領域布局制造業創新中心,行業首家、全國唯一省級固態釀造技術創新中心落戶瀘州。
四川省還鼓勵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參與細分行業標準和規范制定,發布預制川菜分級評價技術規范、預制川菜生產通用技術規范等團體標準,編制以農產品加工為重點的20類《食品風險防控工作指南》《重點食品關鍵環節風險防控清單》,積極推進食品工業企業開展誠信體系建設培訓,有效提高企業的安全管理意識和安全生產管理水平。
下一步,四川省將從培育新賽道產業、推動園區發展、培育市場主體、推動重點項目建設、開拓市場空間、強化食品安全保障等方面著手,推動農產品加工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
廣西壯族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總工程師馬義生:“五講”“四美”,讓食品跑出工業“加速度”
近年來,廣西立足當地優勢特色資源,用工業化理念發展食品產業,采取“五講”措施,成就了廣西食品工業“四美”,實現“美食、美酒、美味、美茶”香飄萬家,讓記得住鄉愁的食品跑出工業“加速度”。
“五講”措施,即講頂層設計,繪編產業發展的“藍圖紙”;講質量保障,筑牢企業生存的“生命線”;講品牌建設,提升特色食品的“美譽度”;講融合發展,注入產業升級的“新動能”;講科技賦能,拉滿創新發展的“戰斗力”。以柳州螺螄粉為例,先后出臺《加快推進柳州螺螄粉及廣西優勢特色米粉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在資金投入、稅費減免等方面給予支持。著力構建全流程質量監管體系,成立柳州螺螄粉等檢驗檢測中心,實現從原料到成品的全產業鏈檢測。注重賦予文化內涵,深度挖掘柳州螺螄粉等“鄉愁”食品背后的故事。注重品牌培育,成功注冊了“柳州螺螄粉”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通過“五講”措施成就了廣西食品工業“四美”。一是讓美食走進千城萬店。柳州螺螄粉實現從“街頭小吃”到“行銷全國”的蝶變,2021年柳州螺螄粉全產業鏈銷售收入突破500億元。二是讓美酒香飄千街萬巷。近年來,廣西通過“桂酒振興”行動,支持技術改造、品質提升和市場開拓等,有力促進了桂酒產業發展。2021年,桂酒實現產值85億元,相較2019年翻了2倍。三是讓美味香溢千家萬戶。廣西糖產量占全國的60%以上,2021年制糖業及關聯制造業實現產值680億元,同比增長10%。四是讓美茶帶富千鎮萬村。“十三五”期間,廣西80%以上的茶園分布在貧困縣。2020年,茶產業帶動20多萬貧困戶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2021年,茶產業綜合產值近300億元。
下一步,廣西將遵循“五講”發展路徑,延續“四美”優異成績,爭創食品工業“三好”未來,即生產好食品、塑造好品牌、取得好成績。
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董繼華:實施精深加工項目,以點帶面推動產業優化升級
2021年,河北食品產業主營業務收入4040.1億元,同比增長13.4%;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7.5%。河北目前有懷涿昌撫盧葡萄酒基地、河北老白干香型酒、大名芝麻香油等產業集群名列工信部國家優勢、特色食品產區。乳制品和方便面產量分列全國第一位和第二位。辣椒紅色素等食品添加劑的產銷量居世界第一。
河北省通過推進農產品深加工,特別是重點發展預制化食品等新興產業,通過完善頂層設計、成立產業聯盟、支持重點項目、培育龍頭企業等路徑,實現了產業的迅猛發展。2021年河北省重點預制化食品生產企業營收增長突破30%,領先全省食品產業營收增長近20個百分點。
2021年,河北省遴選支持10個食品產業強縣,實施一批食品企業精深加工項目,以點帶面推動食品產業優化升級,共計投入支持專項資金5000萬元。推動實施了君樂寶乳業嬰幼兒配方乳粉關鍵工藝技術創新及智能改造等50余個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撬動總投資近百億元,項目達產后,預計年新增銷售收入約80億元、利稅6.5億元。
抓改造提升,行業專精特新實現突破。河北有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試點3家、入選工信部綠色工廠7家、省級支持農產品深加工類技術改造項目3億元、培育專精特新食品企業255家。邱縣、青縣、定興等縣(區)形成了產業鏈供應鏈相對完善的高端食品產業園,玉田縣建成了全國首家“中華老字號”食品產業園。
下一步,河北省將進一步聚焦食品產業聚集區、重點龍頭企業,謀思路、出實招,聚資源、促發展,推動食品產業在提質量、創品牌、增效益上邁出新步伐、實現新跨越。
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消費品產業處處長趙宇:著力實施“四大工程”,助推重點產業“鏈主”企業發展
近年來,山東省著力實施“四大工程”,助力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四大工程”,即實施特色優質食品提升工程、實施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工程、實施產業發展高質量集約集聚工程、實施食品數字化轉型工程。
2021年,山東省食品工業規上企業3742家,營業收入達10572億元,占全省工業的10.34%,食品農產品出口額達1238.4億元,占全國的22.7%,穩居全國首位。2022年1—9月,山東省食品工業規上企業3892家,營業收入8586.85億元,利潤總額311.31億元。
探索鏈式發展,塑造優良發展生態。2021年,山東省確定42個制造業重點產業鏈;2022年,食品工業首次被納入山東省十強產業和標志性產業鏈,23家大型企業成為“鏈主”企業。
實施“三品”戰略,提升消費供給質量。山東省70個品牌入選全國食品產業“三品”典型成果名錄。實施“三品”戰略專項行動,評定推出東阿阿膠、芝麻香白酒等85個特色優質食品。
聚力數字賦能,催生產業發展新動能。搶抓新一輪產業革命和技術革命機遇,挖掘企業共性需求,推廣應用數字技術,鼓勵和支持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和骨干龍頭企業聚焦食品加工先進技術、工藝和裝備,深化數字賦能、提升創新能力。
培育行業新增長點,增強產業發展內生動力。結合風口性產業,細分產業抓牢優勢、快速發展。此外,為推動相關產業發展,山東省還印發了《關于推進全省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