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由國務院食品安全辦指導,經濟日報社主辦,中國經濟網承辦的第十三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是2022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要活動之一,主題為“共創食安新發展共享美好新生活”。在論壇上,國家、地方監管部門負責人,行業專家及企業代表共同圍繞“數字食安”“學校食品安全與健康”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與討論。
形成齊抓共管合力共治的食安新格局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食品安全總監王鐵漢在致辭中指出,近年來,經過多方共同努力,食品安全形勢總體上呈向好態勢。推進食品安全共治共享,必須壓實各方責任,既要切實強化監管責任,也要狠抓企業主體責任落實。“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但監管必須堅持零容忍。要深入開展食品安全‘守底線、查隱患、保安全’專項行動,充分利用監督檢查、抽檢監測、媒體監督、投訴舉報等途徑,及時發現處置食品安全的風險隱患,深挖徹查群眾反映強烈、突破道德底線的重點案件,同時積極發揮企業品牌的引領作用,通過獎優罰劣的機制持續凈化食品安全環境。”
經濟日報社副社長趙子忠在致辭中表示,今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的主題是“共創食安新發展共享美好新生活”,兩個“共”字凸顯出食品安全全社會共治的重要性。要加強多方體系能力建設,創新主體協同機制,推進多方信息交流共享,這就要求生產經營者自覺履行主體責任,政府部門依法加強監管,公眾積極參與社會監督,主流媒體要發聲,形成各方各盡其責、齊抓共管、合力共治的工作格局。
傳統食品產業發展要傳承與創新并重
在食品安全形勢整體向好的態勢下,從“吃得安全”到“吃得健康”,成為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備受人們喜愛的傳統食品是要越土越好,還是要創新發展?在其發展中又應如何面對新挑戰、新問題?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孫寶國看來,傳統食品產業發展要傳承與創新并重。傳統食品既要傳承,又要創新。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在創新的基礎上發展。
對此,孫寶國用油條、饅頭、白酒等這些再尋常不過的傳統食品舉例說明。他介紹,如饅頭這種傳統食品,在工業化生產中,在其中加入了葉黃素含量高的玉米粉讓其有了顏值也增加了營養性。再如人們早餐常吃的油條,以前使用明礬,其中含有對人體健康有害的鋁,經過創新,食品界用不含鋁的膨松劑加以替代,此外也開發了速凍油條,這樣食用油條更安心、更便捷。
如何依靠創新提升食品風味和健康水平?孫寶國從三個方面加以說明。一是減鹽不減咸味。鹽是百味之首,少了不行,多了不好。食品科技界用香菇做成咸味肽,可以做到減鹽不減咸。二是減油不減香味。油脂是重要產能營養素,也是香味的重要來源。不是油脂不好,是吃多了不好。他建議,調控轉化提升脫脂乳風味。國內一些乳企利用新技術,已實現產品脫脂60%。三是減糖不減甜味。“甜蜜的生活不能沒有糖”。不是糖不好,是吃多了不好,如何減糖不減甜味也是對傳統食品產業的一個挑戰。他建議要研發蔗糖替代品,如木糖醇、D-阿洛酮糖等。
孫寶國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其核心是食物多元化。要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應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他表示,要擴展食物來源,將食物來源從土地資源擴展到國土資源,從農業領域擴展到高新技術。可以向森林要食物、向草原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用要食物、向植物動物
孫寶國指出,傳統食品現代化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風味、營養、健康和文化需求,應堅持和踐行大食物觀,實現未來食品的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依靠創新促進傳統食品生產現代化、市場國際化。
共建“數字食安”生態圈
食品安全監管已進入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新時代,共建“數字食安”,需要多方形成合力。圍繞“數字食安”,監管部門、企業代表分享了自己的實踐經驗。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食品生產安全監管司司長馬純良表示,共建“數字食安”,保障食品安全,需要加強信用監管;提升監管效能,需要加強智慧監管;推動責任落實,需要加強社會共治。他強調:“今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我們需要社會各界一道,細之又細、慎之又慎、謹之又謹,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經過10多年的探索,依托智慧監管體系建設,廈門市目前已有10.5萬家食品生產經營主體52.5萬種食品納入追溯系統,追溯覆蓋面超過90%。”福建省廈門市食安辦常務副主任、廈門市市場監管局副局長饒滿華介紹,廈門是一個食品輸入型、消費型的城市,85%以上的食品來自外地,因此食品安全監管始終牢牢抓住以追溯為核心的智慧監管體系建設。同時,整合各部門信息資源,建成跨部門、跨環節的廈門市食品安全信息網,實現批發市場等各類主體的自建系統與監管系統的互聯互通,實現全市食品和食用農產品“一張網”全覆蓋監管。在“雪亮廚房”建設方面,廈門市餐飲服務單位“明廚亮灶”覆蓋率達87.4%。在網絡餐飲監管方面,推動平臺商戶證照合規率達99%以上。
在對食品安全的管理實踐中,食品企業也嘗到了堅持走數字化之路的甜頭。中糧集團質量安全管理部總監陳志剛認為,數字食安,可以說是助力企業邁向食品安全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在“數字食安”的護航與助力下,中糧食品安全管理績效穩步提升,產品政府抽檢合格率連續保持在100%。這主要基于集團以“數字食安”為抓手,探索出了一系列食品安全管理方法。中糧基于全生命周期、閉環管理、系統化管理、結構化設計等出發點,提出中糧“四化并進”建設指導意見,長遠謀劃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規劃。以原料風險監測為例,中糧聚焦源頭突出風險,提出原料風險評價模式,依托GIS技術開發原料風險地圖,實現20類主要原料、200項關鍵風險指標的動態監測、評估和預警。在可追溯管理方面,目前已有超過1200家法人企業依托信息化技術手段實現正向追蹤、逆向溯源。
美贊臣中國業務集團總裁朱定平則表示,數字化體系助力企業守護食品安全。美贊臣作為百年國際企業,在進入中國市場的29年時間里,引入生產技術和流程,實施全程安全的質量管理體系。隨著數字化架構的搭建逐步完成,新美贊目前已經形成穿透式數字化管理模型,從產品研發、供應商審核與管理,到原料控制、生產過程,再到產品檢驗、產品流通的各個環節,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監管,實現對每一罐產品的定位追蹤,讓食品安全管理更精準、高效、透明。
誰能想到,一個小小的外賣已實現了智能、無接觸、無人配送。美團食品安全高級總監高蓓分享了如何用科技保障外賣食安。她介紹,調研發現,1.7萬家餐飲商戶中,有89.76%的商戶認為,食品安全是商戶經營最重要的因素。商戶希望提供適合自己的食安解決方案,消費者希望所購食品安全,基于以上需求,美團在科研方面投入49億元,助力商戶實現智慧化管理。
如何保障外賣配送的安全性、及時性?高蓓介紹,美團依托人工智能、物聯網(IoT)與無人配送三大技術,加強對外賣配送的建設,實現配送流程可視化。截至2022年8月,美團無人機配送在深圳4個商圈落地,航線覆蓋10余個社區和寫字樓,完成面向真實用戶的訂單超7.5萬單。截至2022年8月,美團自動配送車完成室外全場景配送訂單超過240萬單。高蓓表示,展望未來,科技將無處不在。美團將讓科技更有“溫度”,繼續發揮數字新基建優勢,探索食安治理新方式。
多方助力校園食品安全
兒童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合理膳食至關重要。對于我國兒童青少年膳食營養狀況,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表示,我國6~17歲兒童青少年總體膳食質量有所改善,但蔬菜、水果、蛋類、奶類及制品、大豆及制品攝入不足,烹調油、烹調鹽攝入量高于膳食指南推薦,且存在城鄉、東中西地區差異。對此,《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管理規定》等一系列文件均給出了具體對策,從多個維度全面促進學生健康。
丁鋼強介紹,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我國居民超重肥胖的形勢嚴峻,城鄉各年齡段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續上升。我國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過50%,6-17歲的兒童青少年接近20%,6歲以下的兒童達到10%。針對我國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問題,政府部門正在積極行動,把兒童、青少年肥胖干預工作作為重點,發揮多方面作用,共同解決當前突出問題。
雀巢(中國)有限公司科學與法規事務副總裁孫偉表示:“作為食品生產企業,我們責無旁貸地必須參與營造有序規范的食品生產、營銷環境。在產品開發、生產階段,雀巢公司結合兒童青少年營養需求,通過內部‘營養素評價’系統,在保證口味前提下努力控制產品中油、鹽、糖的含量。”
天津科技大學食品營養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王書軍表示,長期以來,政府、企業、媒體等社會各界開展的食品安全科普工作取得了明顯效果,中小學生群體的食品安全素養水平較高,但仍存在地域發展不均衡等問題,后續需繼續健全完善學校食品安全依法治理體系,加強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宣傳教育。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