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節奏生活和“懶人經濟”崛起之下,方便即食的鮮切水果系列產品受到人們青睞,撬起欣欣向榮的果蔬產業新細分領域。但由于果蔬分切后很容易產生品質變化,生產制作環節往往需要進行嚴格的規范化管理。近日,《即食鮮切果蔬制作服務規范(食品經營者)(報批稿)》團體標準對外公示,或將對產業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果蔬是人們攝入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的主要來源,算得上是家中常備的一類食品。在人們關注怎么從表層看透內里,挑選到新鮮味美的水果蔬菜時,一種經過清洗、修整、去皮、分切、包裝等處理的即食鮮切果蔬產品已經闖入消費視野。
進行輕度加工后的鮮切果蔬可以滿足到手即吃的消費需求,對于小編這樣覺得洗水果、剝水果都很麻煩的“懶人”,簡直就是“福音”。而且,現在不少線上銷售的鮮切水果多以拼盤的形式出現,消費者可以選擇單一果品,也可以選擇雙拼、三拼,甚至是四拼,一次消費就能吃到多種美味的水果,對于不少個人居住的群體來說很是方便。
當然了,果蔬類食品如果脫掉“外衣”來到大家身邊,如若其色澤、口味上沒有出現一些狀況,大家其實很難辨別使用的是新鮮果蔬,還是將不新鮮的水果或殘次品進行部分削除等加工后制成,這也是鮮切果蔬常被詬病的一個要點。同時,鮮切果蔬接觸到外界環境后,很容易發生變色、變味、軟化、變質等變化,像是桃子一類水果鮮切售賣時往往會在商品欄標注易氧化等信息。
總體上看,即食鮮切果蔬可以滿足營養、便捷的新消費需求,但這一領域在發展過程中也對市場監管和食品生產流通的環境、操作規范有著更高的要求。3月21日,由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歸口并組織起草的《即食鮮切果蔬制作服務規范(食品經營者)(報批稿)》團體標準進行報批公示,公示期為一個月,若有修改意見及建議,可于4月11日前提交意見反饋表。
據悉,該標準規定了即食鮮切果蔬的術語和定義、原料采購與驗收要求、以及切分制作、貯存和配送服務過程中的食品安全、衛生等相關技術要求,可適用于超市、水果店等食品經營實體店,但不適用于即食鮮切果蔬生產加工企業。
在鮮切果蔬加工制作的一些重要環節,文本中指出相應規定,如食品經營者應依據果蔬原料特性設置適宜的貯存溫度和時間,并對貯存溫度和時間進行監控;貯存環境應保持清潔衛生,嚴格控制原料的污染風險;應結合即食鮮切果蔬的特點配備脫水、瀝水設備和加工用具等設施設備;不得添加具有著色和防腐等功能的食品添加劑;切分前應對待用的原料進行感官檢查,發現有發霉、腐爛或者生蟲跡象,或者其他感官性狀異常的不得加工和使用;果蔬原料與成品、即食食品與非即食食品的操作區域應分開,防止交叉污染等。(更多詳細內容可在下文附件查看)
資料來源: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
我要評論